杯盏之间的两难:卖酒与喝酒的真实困境​

2025-07-22


5c127aa5-5f0a-49db-a14d-a7b697f3326e_1753183021375141501_origin~tplv-a9rns2rl98-image-qvalue.jpeg


小区门口的烟酒铺换了第三任老板。新老板搬来那天,我看见他蹲在地上整理一箱箱白酒,箱底的标签被潮气浸得发皱。“前两任都撑不过一年,” 他直起身揉着腰说,“都说酒是硬通货,可现在硬通货也怕巷子深啊。” 这话让我想起上周同学聚会,桌上那瓶未开封的红酒,在满桌可乐与气泡水之间显得格外突兀。卖酒的愁销路,喝酒的愁场面,这杯盏之间的两难,早已不是个别现象。

卖酒人的难,藏在日渐增厚的进货单里。老周在批发市场做了十年酒水批发生意,他的账本上记着一组扎心的数字:2015 年旺季时,一天能出 300 箱啤酒,现在最多 80 箱;以前畅销的 52 度白酒,如今三个月卖不出两箱。“年轻人不爱喝高度酒了,” 他用指甲划掉账本上的老款酒名,“前阵子进了批果味低度酒,以为能讨好年轻人,结果摆在货架最显眼的位置,三个月只动了五瓶。” 线上直播间的价格战更让他头疼,同样一款红酒,直播间比他的进货价还低十块,“不是不想跟进,可咱们小本生意,哪经得起这样赔本赚吆喝?”

终端零售商的日子更不好过。临街的小酒馆老板娘算过一笔账:房租每月 8000 元,雇两个服务员 6000 元,再加上酒水损耗和水电费,一天不卖够 500 元就得赔本。她试过搞 “买一送一” 的活动,周末晚上能坐满七成,但算下来每桌客人平均消费不到百元。“有次遇到几个熟客,点了两扎啤酒坐了三个小时,聊到最后问能不能自带小菜,” 她苦笑,“现在的人喝酒越来越实在,不再为排场买单了。”

而喝酒人的难,藏在推杯换盏的客套里。做销售的表弟最近体检报告上多了项 “轻度脂肪肝”,可他手机里存着二十七个酒局的备忘录。“上周跟客户吃饭,对方领导说‘不喝就是不给面子’,我硬着头皮灌了三杯,回到家抱着马桶吐到凌晨。” 他给我看手臂上的针眼,是前阵子挂水留下的,“医生让戒酒,可合同还在酒桌上飘着呢。”

寻常百姓的酒局也未必轻松。父亲退休后参加老同事聚会,每次都要提前跟母亲报备:“就喝二两,多了一滴不沾。” 可每次散场回家,身上的酒气能飘满整个楼道。“老周说他孙子考上大学,这杯必须喝;老李说他刚出院,这杯得陪他意思意思。” 父亲揉着太阳穴解释,“不是贪杯,是抹不开面子。”

卖酒与喝酒的困境,实则是时代变迁的缩影。当健康观念取代劝酒文化,当理性消费战胜盲目攀比,酒行业正在经历阵痛式的转型。那些还在坚持的烟酒铺老板,开始学着在短视频平台拍 “白酒鉴别小技巧”;表弟的公司新出了规定,商务宴请可选择茶话会替代酒局;父亲的老同事们最近迷上了钓鱼,渔具包里再也找不到小酒瓶。

或许某天,我们会怀念酒酣耳热的热闹,但更多人正在学会:卖酒不必靠吆喝,喝酒不必看脸色。杯盏之间的从容,或许才是酒文化最本真的模样。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