酱酒溯源:千年时光的酒香脉络

矛影酱酒馆
2025-10-01

2.png


酒,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而酱酒,作为中国白酒中的璀璨明珠,更是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。

酱酒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周时期。那时,谷物发酵酿酒的技艺初现雏形,人们在对自然的探索与生活的实践中,偶然发现了谷物经过发酵后能转化为散发着迷人香气的液体,这便是酒的起源,也是酱酒最初的萌芽。从那时起,酒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,在祭祀、庆典等重要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酿酒技艺不断发展。到了秦汉时期,酱酒的雏形 —— 枸酱酒开始崭露头角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公元前 135 年,汉武帝时期的使者唐蒙出使南越,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品尝到了枸酱酒,其独特的风味让唐蒙大为惊叹。为取悦汉武帝,唐蒙特地绕道鳛部(今仁怀一带),取枸酱酒作为贡品献给武帝。武帝品尝后,赞其 “甘美之”,“唐蒙饮枸酱而使西域” 的故事也由此流传开来,枸酱酒也因此声名远扬,成为当时的宫廷贡品。清代大诗人郑珍也曾留下 “橡蚕不自乌江渡,枸酱还从鳛部来” 的诗句,证实了早在汉朝以前,仁怀已盛产美酒 。

唐宋时期,仁怀一带酿酒之风盛行,茅台酿制的优质大曲酒 “风曲法酒” 在市场上广受欢迎,其独特的风味和卓越的品质备受赞誉。宋人张能臣的《酒名记》就将此酒以质量佳美而载入酒史。茅台镇古镇酒业出土的六个方形石窖,经考古专家鉴定为南宋晚期的文物,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酱酒酿造工艺的发展与传承。

元代时已有蒸馏白酒的记载,这一技术的出现,为酱酒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。到了明清时期,酱酒迎来了更为繁荣的发展阶段。茅台镇的酒业兴旺发达,“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,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” 以及 “仁怀城西茅台村酿酒全省称第一” 等记载,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酱酒产业的繁荣景象。茅台酒更是凭借其卓越的品质,赢得了 “酒冠黔人国”“风来隔壁三家醉,雨后开瓶十里香” 的美誉。赤水河盐业的发展,也为酱酒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,使得酱酒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,酿造工艺也日益精湛。

近现代以来,酱酒在传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,不断创新与发展。1915 年,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,这一事件不仅让茅台酒声名远扬,更让酱酒走向了世界舞台,成为中国白酒的代表之一。此后,酱酒的酿造工艺不断精进,1935 年后,酱酒酿造工艺明确为七轮次酿造,这一工艺的确立,为酱酒独特的风味和卓越的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。新中国成立后,酱酒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与保护,1951 年、1952 年,三家历史悠久的茅台酒烧房合并为国营茅台酒厂,这一举措整合了资源,提高了生产效率,推动了酱酒产业朝着规范化、标准化的方向发展。改革开放以来,酱酒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,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众多酱酒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同时,酱酒酿造技术也在不断创新,产品质量与风味得到了显著提升。2011 年,《酱香型白酒行业标准》的正式实施,标志着酱酒产业进入了标准化、规范化的新阶段。


酿造传奇:传统工艺的匠心独运

酱酒的酿造,是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奇,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,承载着千年传承的酿酒文化。

“端午制曲,重阳下沙”,这是酱酒酿造遵循的季节性规律,也是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。端午时节,气温逐渐升高,空气湿度大,为微生物的繁殖与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此时正是制作高温大曲的黄金时期。制曲师傅们将小麦磨碎,加入母曲,制成块状曲坯,然后将其置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发酵。在这个过程中,曲块温度需升至 60℃以上,经过 40 天以上的发酵,再拆曲贮存 6 个月方可使用。高温制曲不仅抑制了杂菌的生长,还促进了耐高温微生物的繁殖,这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酱酒独特的 “酱香” 风味奠定了核心物质基础。同时,高温环境加速了曲块中化学、生物化学、褐变反应的发生与进行,生成众多加热香气成分,为酱酒拥有上千种风味物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。

重阳(农历九月初九)前后,开始进行第一次投料,即 “下沙”。此时,高粱经过一年陈化,各种理化指标达到生产要求,且赤水河河水清澈甘甜,为酿酒提供了优质水源 。“沙” 指的是酱酒制作的原料高粱,当地正宗酱酒采用的红缨子糯高粱,颗粒小、饱满、呈酱红色,看起来像沙子,故而得名。下沙时,先将粉碎后的高粱泼上占原料 51% - 52% 的 95℃以上的热水(称发粮水),边泼边拌,使原料吸水均匀,也可将水分成两次泼入,每泼一次,翻拌三次,防止水流失导致原料吸水不足,然后加入 5% - 7% 的母糟拌匀 。接着进行蒸粮(蒸生沙),先在甑蓖上撒上一层稻壳,上甑采用见汽撒料,在 1 小时内完成上甑任务,圆汽后蒸料 2 - 3 小时,约有 70% 的原料蒸熟即可出甑,不可过熟。出甑后再泼上 80℃的热水(量水),量水为原料量的 12% 。随后进行摊凉,泼水后的生沙经摊凉、散冷,并适量补充因蒸发而散失的水分,当品温降低到 32℃左右时,加入酒度为 30%(V/V)以上的尾酒 7.5kg(约为下沙投料量的 2% 左右),拌匀 。当生沙料的品温降到 32℃左右时,加入大曲粉,加曲量控制在投料量的 10% 左右,加曲粉时应低撒匀,拌和后收堆。待品温上升到 45 - 50℃时,可用手插入堆内,取出的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时,即可入窖发酵 。堆积后的生沙酒醅经拌匀,并撒上一层薄稻壳,最后用泥封窖 4cm 左右,发酵 30 - 33 天,发酵品温变化在 35 - 48℃之间,至此,第一次投料 —— 下沙流程完成 。一个月后,进行第二次投料,称为 “糙沙”,按照 1∶1 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,继续上甑蒸煮,重复下沙的部分工序 。

除了两次投料,酱酒酿造还需历经九次蒸和煮、八次发酵、七次取酒,整个生产周期长达一年。在这漫长的过程中,每一次蒸煮都伴随着酒体的进一步熟化与提纯,每一次发酵都需精心控制温度与湿度,确保微生物活动的顺利进行。八次发酵是在高温堆积下进行的,酒醅在堆积发酵过程中可以网罗空气和生产器具中的微生物,实现生产动力富集,同时有利于酒醅发酵条件的改善和香味物质的形成,经过堆积发酵可以增加酒醅中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,赋予酱酒特殊的风格特征 。七次取酒则是在每次发酵完成后进行的,不同轮次的酒体具有不同的风味特点,第一次取酒,酒质酸涩辛辣;第二次取酒,酒质相对较好,略有粮食香;第三次至第五次取酒,酒质最佳,醇厚绵甜,香味突出,称为 “大回酒”;第六次取酒,酒质稍次,称为 “小回酒”;第七次取酒,酒质焦香突出,但略带糊味 。这些不同轮次的酒,最终通过精心勾兑,取长补短,形成了酱酒独特而协调的风味。

酿造完成后,酱酒还需经过长时间的贮藏。一般来说,酱酒的贮藏时间需达到 3 年以上,有的甚至更长。长时间的贮藏使得酒体逐渐变得醇厚、柔和,有害物质挥发减少,形成了独特的酱香风味。在贮藏过程中,陶坛储存发挥着重要作用。陶坛具备优异的透气性,允许微量氧气缓慢渗入,从而激发酒液中的酯化与氧化反应,使酒体成分逐步融合、醇化 。这种储存方式创造了一个相对恒定的温湿度环境,避免外界干扰,确保酒质稳定提升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酒液在陶坛中自然熟成,口感渐趋圆润、醇厚,为后续风味把控奠定坚实基础 。

分享